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 古希腊罗马哲学 B. 德国古典哲学 C. 17世纪英国哲学 D. 18世纪法国哲学 答案:B 解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 客观实在性 B. 可知性 C. 运动性 D. 无限性 答案:A 解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根本标志。 3、意识的本质是( ) A. 人脑的分泌物 B.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 观念的东西 D. 天赋的 答案:B 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 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 对立统一的观点 D. 辩证否定的观点 答案:A 解析: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共性和个性 答案:B 解析: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6、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答案:A 解析: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 ) A.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唯心主义的观点 答案:B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8、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资料 C. 劳动者 D. 科学技术 答案:C 解析: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9、商品的二因素是( ) A. 使用价值和价值 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D.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案:A 解析: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10、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 A. 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B. 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的 C. 在分配领域中产生的 D. 既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又在生产领域中产生 答案:B 解析: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流通领域不创造剩余价值。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案: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种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现实,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目标和战略安排,确保文化建设能够紧密贴合国家发展需要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避免脱离实际的空洞理论和形式主义。 2.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尽管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因素,但社会意识并非完全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而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积极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奋斗精神,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3.加强文化创新,推动文化繁荣: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但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陈规陋习,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通过创新,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4.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多元化社会思潮并存的情况下,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5.注重文化建设的实践性和人民性: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和愿望,创作出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文化作品。同时,要注重文化建设的实践性,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接受文化的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