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成人高考考试中的考试科目之一,不管是高起专、高起本,语文都是要考的。语文把所有的题目写完,作文按要求写,要达到不跑题,字数够的要求。 01汉语拼音 1.考查形式: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都相同/读音不完全相同/读音全都正确/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 2.要求: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3.注意: (1)读准形声字。如:歼(jiān)灭,刹(chà)那,粗犷(guǎng),发酵(jiào); (2)比较形似字。如:填(tián)空-慎(shèn)重-缜(zhěn)密-(chēn)怒; (3)留心多音多义字。如:咽(yān)喉;吞咽(yàn);哽咽(yè)。 02字形 1.考查形式:下列词语中,找出有错别字/没有错别字/只有一个错别字/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 2.要求: 掌握现代汉字字形。 3.错别字情况: (1)笔画错误。如: 步伐(步); (2)偏旁错误。如: 狭(隘); (3)形近、音近、义近致误。如: 建业(肆);题纲(提);串插(穿)。 4.做题技巧:依义辨形、依形析字:依据词结构析字 03正确使用常见词语 1.同义词辨析 (1)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如: “希望”“期望”“渴望”一个比一个程度重; (2)词义范围大小不同。如: “事情”比“事故”范围大; (3)具体与概括不同。如:“书”是具体的,"书籍”是概括的; (4)词的感情色彩不同。如: “教海”是褒义的,"教训”"人”是中性的,“家伙”是轻蔑的; (5)语体色彩不同。如:“黎明”是一般用语"拂晓”一般用于军事上; (6)适应对象不同。如: “爱戴”对上,“爱护”对下; (7)词的搭配关系不同。如: 说话用“含糊”,字迹用“模糊”,不能对换。 2.近义词辨析 (1)要求:掌握相近词义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如: 颁布、颁发一一颁布侧重于公布,对象往往是法令条例等;颁发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常是奖品或命令、指示等; (2)技巧:一般可以从意义、色彩和功能三方面着手进行辨析。 3.成语的使用 (1)弄清成语的来源、故事内容及本来意义; (2)明确成语所指对象及适用范围; (3)分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4)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别; (5)注意成语语义与句中其他词语的意义重复。 04辨识并修改词句 1.语序不当 (1)前后语序颠倒、不对应; (2)几个定语都不带“的”的一般顺序: 领属性定语+指示代词+数量短语+形容词+名词(中心语); (3)多项状语的一般顺序:表时间、原因、目的等的词或短语+表状态以外的形容词和一般副词+表地点、方向的词或短语+表状态的形容词+动词(中心语)。 2.搭配不当 (1)共用主语、宾语; (2)定语和中心与的搭配问题。 3.成分残缺或整余 (1)成分残缺造成句型不完整,缺乏主谓宾等; (2)词汇多余。 4.结构混乱 (1)结构纠缠不清、结构含混、不整文(句式不均)、不全、未完等情况; (2)重复罗唆。 5.表意不明 (1)说话过程中不同的逻辑停顿,句子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含义; (2)时间状语不明确。 6.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以偏概全”“主客倒置""否定与肯定不一致”、“一面与两面不对应”“范围大小不样"等; (2)平行关系和包含关系。如:文教工作者”与“中小学教师”之间不能用“和”。 05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1.考查形式 (1)承接题:只给上句,要求选择与之衔接相连贯的下句; (2)排序题:给若干句子,按语意连贯排成一段话; (3)嵌入题: 给定上下文,确定了语境,要求在其中嵌入一句。 2.语言的表达要求: 准确、鲜明、生动 (1)话题统一; (2)表述合手事理、语境,不能出现前后、主次颠倒等情况; (3)前后照应。 3.语言运用要求:简明、连贯、得体 (1)用语要看对象(如敬辞、谦辞的选用); (2)用语要注意场合(有严肃,有诙谐); (3)用语要注意表达方式(让人容易接受,不生硬、无礼)(4)用语要考虑目的; 4.常见的修辞方法: 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 06阅读基础知识 1.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方法及特殊规律 (1)记叙文:抓住记叙要素、顺序、人称、结构、详略以及含蓄的语言,谋篇技巧及叙议结合等; (2)说明文:抓住说明的类别、特征、本质、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鲜明性以及说明方法; (3)议论文: 抓住议论的三要素及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犀利的语言; (4)散文:先明确其属类,以便或抓观点、看法,或抓形象、事理,或抓情感、态度,或抓寓意、哲理,然后透过其散形抓住其凝袖,以掌握其本质; (5)小说:抓三要素,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分析其人物塑造的手法,情节发展变化的安排,环境描写的方法及作用从而概括出人物的典型性格。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从理解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把握文学作品的情调等方面着手; (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形象化;凝练含蓄:新鲜多样:富有音乐性; (3)鉴赏作品的表现技巧从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到各种因素的配合、变化,都有个“技巧”问题。如材料方面的有无相生、虚实结合、宾主相衬、以小见大;结构方面的断与续、伏与应、顺与逆、对比、映衬、悬念,其他还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刻画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等。 3.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1)概括、分析; (2)评价鉴赏。 07说明文阅读 1.命题思路(干扰性选项): 增减扩缩、鱼目混珠、颠三倒四、无中生有等。 2.应对策略 (1)阅读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2)阅读方式:通读全文,了解大意;读题干,在文中标识出相应的句子,比较各选项的差异; (3)答题技巧:直选法、类推法、排除法。 08现代文阅读 1.命题思路: 体裁以散文为主,题材包括文化寻根、人生感悟、故乡情怀、颂扬名人、本真情感等。 2.应对策略 (1)阅读方式:纵观全文,把握主旨;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2)答题技巧:找线索,理思路;析词义,明感情;抓开头,重结尾;品语言,握方法。 09文言文基础知识 1.命题思路:选文以人物传记故事片段为主,既有古代的优秀官吏,又有凡人过客。他们的言行往往体现了值得称颂的优秀品质。 2.常见文言实词 (1)古今异义词: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4.常见文言虚词 (1)文言虚词: 其、而、则、或、于、虽、然、若、为、惟、者、安、何、故、矣、尔、焉、乎、已; (2)文言代词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五种,用法基本相同。如: 吾、余、予、朕、自、愚、妾、孤、乃、而、伊、恶、奚、几何、几许等。 5.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文言习惯句式。 10作文基本知识 1.主题 (1)主题一一中心思想,贾穿文章各个内容,包合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主题确定要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体现时代精神,且反映客观事物的某种真相、本质。 (2)标题一一也叫题目,是文章的名称。它是一篇文章的旗帜、眼睛。 2.材料 (1)材料及其相关概念 材料提炼和表现主题的事物和观念。包括文章中的材料及作者写作前积累和搜集的材料; 素材一一作者在创作或写作前,摄取来的尚未经过取舍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 题材一文学作品描绘的对象。 (2)材料和主题的关系 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是表现、演化主题的手段。材料的取舍和组织受主题制约。 (3)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材料的选择: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真实、确凿;典型;新颖、生动;考虑文体特点2材料的使用: 取舍;详略。 3.结构 (1)结构一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2)结构的基本要求:完整性,连贯性,严密性,灵活性; (3)结构的原则: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服从表达主题需要;适应文体的特点; (4)结构的基本内容: 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 (5)结构类型:记叙型,论证型,说明型,综合型。 4.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5.语言要求: 准确,简练,生动,质朴。
|